应对:问题与对策

陈夫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风雨小说网 www.44pq.io,最快更新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最新章节!

    目前,我国的教研机构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研地位尚待确立;专业支持力量不强;适应新课程的常规教研制度亟待健全;农村教研亟待加强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海南省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中发展教研的经验,笔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www.Pinwenba.com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研面临的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各级教学研究机构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教学研究工作对于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逐渐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保障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越是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越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但基础教育专业教研的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研地位尚待确立

    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教研机构和队伍是组织课程实验、指导教师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专业支持主导力量,哪里的教研机构的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课改工作就比较主动和活跃,反之,课改工作就比较被动和沉闷。从近年调研情况看,很多区域对教研机构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尚无明确定位,存在机构职责不明、队伍整合情况混乱(有的地方机构整合后反而削弱了教研力量)、队伍人数严重短缺(有些市县没有教研编制概念,有的是有编无人,有的是占编安置人)、经费投入严重匮乏、办公场地拥挤不堪、设备条件十分落后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教研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二)专业支持力量不强

    具体表现在:

    (1)数量不够,如全国基础教育教研专职人员有10万余人,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而海南省市县教研专职人员总共才有269人(2010年6月的调查数据,不包括在编不在岗人员),只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2009年为86246人)的约3.1‰;

    (2)学科和学段等结构不合理,在一些市县,很多学科是空白,就海南省整体而言,高中教研员严重不足;

    (3)整体专业素质偏低,有些市县对教研人员入口关把得不严,一些业务不强的人员进入教研队伍后,参加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又少,专业水平无法胜任教研指导工作,专业权威性长期树立不起来,更适应不了新课程教研工作的需要,而教育科研和教育学会的有关机构在一些地方尚未建立,哪怕一些基础性工作也无人过问。

    (三)适应新课程的常规教研制度亟待健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南省教研部分原有工作制度已不适应需要,建立健全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制度十分迫切。很多地方虽然在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等重要制度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但总体看来,区域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均衡,已经取得的局部经验也有待大面积推广并走向常态化。

    (四)农村教研亟待加强

    海南省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的主要薄弱面在农村,而农村的专业支持力量尤其薄弱。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撤销了乡镇学区,农村教育管理和教研工作进一步削弱。尽管一些地方在联片教研的探索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整体而言,农村教研多偏重形式化,实效性不强。如何进一步推动教研重心下移,并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校在农村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联片教研的计划和统筹管理,解决教研工作形式化问题,建立专业支持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教研工作实效,整体提升农村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研发展的对策

    课程改革需要更加专业的教研支持,学校需要更加专业的教研服务,基层教师需要更加专业的教研指导,这就给新课程改革中的专业教研队伍发展提出了紧迫的任务。针对专业教研队伍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海南省发展专业教研队伍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一)不断强化教研工作的职能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赋予教研室有效指导、研究和服务中小学教学的职能和职权,明确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教研机构的地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教研机构的任何设置方式都希望能确保教研力量和教研功能不被削弱。其次,除进一步强化基本教研职能外,教研部门还要履行好教育科研规划管理、教育学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教研室、教研组的建设。学校要保证教师每周至少一次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应计入工作量。

    (二)切实保障教研机构的编制、经费和基本工作条件

    地方教研室要按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和学段配备专职教研员,暂时没有条件配齐所有学科和学段的,可在配好骨干学科和关键学段的前提下,配备适当比例的兼职教研员,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配齐。要将教研室的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要逐步改善教研部门的工作条件,保证教研部门必要的办公用房、图书资料、网络教研等条件。

    (三)切实提高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是要严把教研业务人员的入口关。教研员应该是本地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研业务熟悉,有基本的教研活动组织能力。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拔符合上述要求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实教研队伍。要充分发挥省级以上教研专家和中心教研组的引领作用,并通过集中培训与远程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大教研员的师德修养和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教研相关工作整合力度

    要加大专业支持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围绕农村课改、有效教学、常规管理和新课程的规范实施等中心工作设计活动,继续加大教研与其他相关活动的统整力度,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扩大教研活动的影响。

    一是要加强教研内部的整合力度。要把原先单个学科分散进行的教研活动,整合成若干次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活动。按照这样的设想,年度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将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相对集中地开展大规模的学科教研活动,邀请省内外教师和城乡教师同台上课、说课、评课、交流经验,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难题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和深度分析,提高活动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高中继续实施分片区的区域协作活动,与网络研修活动实行有效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中心组要加强对全省学科活动的统筹管理和区域协作活动的专业支持力度。各市县、乡镇中心校也要加强教研活动的统整力度和联片教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支持。

    二是要加强研训活动的整合力度。海南省的小学教研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与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研训活动的效益和质量。中学教研与培训工作者也要探索研训整合的办法与途径。各市县也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教研与培训工作的整合力度。

    三是要加强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的整合力度。我们要求每项研训活动都要有完整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报告,并通过网络发布供广大教师分享。同时,要加大特色经验信息的综合利用力度。

    每项活动都要遵循以下程序:精心策划,增强活动的严密性;调研先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整合资源(包括省外专家资源),提升活动的层次性;网络放大,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五)关注农村学校教研,拓展网络教研功能

    省级教研机构要将扶持重点放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并采取定点挂钩方式,扶持部分农村薄弱学校;要从区域实际出发,积极引导联片教研和区域协作,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和“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现场专业支持、指导和服务。

    此外,要进一步拓展网络教研功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助研、助教、助学、助管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供完整超前的同步教学资源服务(包括课堂教学音像资源),并进一步推进博客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2)总结并推广用博客做教研的成功案例经验,提升学科教研质量;

    (3)依托网络社区,继续开展博客助学活动实验;

    (4)指导学校深化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走向常态化,同时加强网络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控与管理;

    (5)利用博客“有问必答”等栏目,及时回应和解决新课程实验和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围绕有关焦点问题,适时组织“在线研讨”;

    (6)继续完善网络教研及其评价的有关制度和办法,全面推进网络教研新模式。

    附录8.1关于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琼教〔2009〕12号),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省级人民政府四个职能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文件,对于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各市县和自治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教育(教科)局,洋浦开发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局、财政局、社会发展局:

    为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加强教学研究机构建设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教学研究机构编制,配足、配齐人员

    教学研究机构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教材研究与管理的事业单位,各市县编制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明确市县教研室、乡镇中心校教研员编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编制,尽快配足、配齐教研员,不得挤占教研员编制从事与教研无关的工作。

    二、市县、乡镇教研员配备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人员原则上应按中小学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门类进行配备”和海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市县、乡镇中心校教研员在编制总数内参照以下要求配备:

    1、市县级教学研究机构教研员。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和学段配备教研员。

    2、乡镇中心学校教研员。乡镇中心学校配备语文、数学等学科各3—5名专职教研员。

    3、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兼职教研员。

    4、全省高级中学、完全中学、24个班级以上的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学校都要单独设立教研室。

    三、教研员任职条件

    1、教研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教学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指导、管理能力;市县(区)级教研员原则上应是省级骨干教师,乡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原则上应是市县级骨干教师。

    2、小学和学前教育教研员要具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10年以上;中学教研员要具备中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10年以上。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教研员入口关,把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选拔充实到教研员岗位上来。对现有教研员队伍中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要采取措施调整到其他岗位。

    四、加强教研员队伍管理

    1、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学科教学的现状,立足改革前沿,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省、市县(区)、中心学校教研员每年听课(或上课)时间分别不少于40节、60节、80节。

    2、教研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每年参加不少于10天的业务培训进修。教研员的培训由市县级以上教学研究机构组织。

    3、教学研究机构对聘请的兼职教研员,要提出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兼职教研员所在单位要把兼职教研工作计入其工作总量。

    4、教学研究机构要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业务档案,每学年对教研员进行师德和业务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教研员要限期提高或及时调整。

    五、提供教研条件保障

    1、各级政府部门应为教研机构提供必需的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设备设施,要为教研活动安排足够的专项经费,确保教研活动正常开展。

    2、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并督促、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教研网站。

    3、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校本教研经费,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教研员的待遇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研员享有中小学教师的同等待遇,教研员按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

    2、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适当放宽教学研究机构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的限额,应充分考虑其特殊职能和工作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地市级以上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科研或高教职务系列评聘职务,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

    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教育厅

    二○○九年三月四日

    案例8.2以课改激活科研,以科研支撑课改

    本文是笔者2007年11月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论坛”和第七届全国教科所(院)长会议上的交流发言稿,之后又在2008年1月在海口举办的“琼甬(宁波)教育科研论坛”上交流,并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期。此文在此引用时有删改。

    ——海南科研与课改良性互动的几点经验2001年和2004年,海南省先后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围绕课改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工作,积极组织教育科学研究,以课改激活科研,以科研支撑课改,形成了课程改革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使海南省的高中课程改革成为全国瞩目的亮点和特色。

    一、专家先行: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的变革。实验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对象是学生,改革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海南省采取了“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的审慎推进策略,针对实验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例如:2003年,在海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前一年多,就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专家牵头,组织了70多人的研究队伍,根据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研究人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54份研究报告、实验方案、教学制度、指导文件和操作案例,编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报告集》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手册》。对课改实验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排课选课、走班管理、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考试评价、实验评估、新课程宣传等,都研制了专门的指导文件、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案例,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样本先试:样本实验先于推广

    为了避免课改实验的盲目性,海南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样本校,吸收样本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按照“样本实验先于推广”的思路,要求样本校先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

    例如: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各样本学校都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如海南中学经过反复研究,率先创立了“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特色模式,使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破解课时不足难题及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如洋浦中学经过仔细梳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导致课时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样本校取得经验后,我们帮助学校总结提升,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的实际差异,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大面积推广样本校的经验。有多所学校的特色成果都被选为国家级通识培训的案例。

    三、整合力量: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组织多方力量,合力进行重点攻关。

    海南省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组、中考中招改革研究项目组、高中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组、高考高招改革研究项目组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考试评价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并组织多方面力量反复论证。仅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研制,我们就十易其稿。其间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下发正式文件到各市县及学校征集意见;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征集来的意见达634条,10余万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司、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进行“三堂会审”,才获得正式批准。

    由于整合力量,合力攻关,多方论证,使得考试评价制度比较顺利地实施。在普通高中阶段,海南省积极探索和创建校本评价制度,开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实施“基础会考”制度,既减少了考试科目,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创立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2007年,海南省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四、技术突破:巧用网络破解难题

    海南省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我们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繁重任务,深感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要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面临极大的困难。我们深知,像这样的难题,按常规办法一时难以完全化解,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和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从信息化方面找出路。经过多方接触,我们与热心教育网络风险投资的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CERSP.COM)”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网站2008年以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在海南省财政的支持下,创建了“海南教育服务平台(HERSP.COM)”,平台功能更加完善。。

    在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方面,海南省充分利用“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研究并创建了网络研修模式(包括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为广大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释疑解惑提供了一个跨时空且低成本的网络平台。我们以这种网络研修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推行的校本研训和联片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

    在破解资源不足难题方面,我们组织专家提供在线指导和答疑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及校本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站,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资源空白、教师相关知识不足、专业支持力量薄弱等突出难题,保证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为牢固确立这门课程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提供了成功经验。

    海南省还以教育部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网络创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制度。针对学校对这门课程开设意愿不高(该课程不列入高考范围)、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指导经验、课程实施监管难度大等困难,要求学校将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过程、成果及其评价工作等,都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通过网络对学校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情况进行指导、评价和监控,有效促进了这门课程的广泛开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有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质量很高,有的还对省政府有关决策产生了实质性影响。